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提示  小贴士:百家前沿版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探索和观点,未必符合主流科学,请注意鉴别

楼主: zhouqiang15898
收起左侧

[其他分类] 沙漠是如何形成的(视频事实)美国南部沙漠在十年形成的事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qiang15898 于 2013-1-14 00:56 编辑

10# endone

说几点因素,SST,洋流,极冰,和内陆冰川。这才是真正影响地球总体和局部气候的重要因素。

真是无言!本身气流说简单就是一个传递能量的一个过程,被气象搞的很复杂的样子!

   赤道周边海水接受能量然后蒸发海水形成海洋气流,然后由赤道向二极(南极和北极)输送能量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输送水汽的一个过程!在北半球大部分气流,由南到北,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大部分气流又是东南方向(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如果没有降水的或降水少的时候就会形成大气循环!要复杂一点就是气流受力运动,就是受气流流动力,就是赤道的气流流动力大于二极,气流就往二极输送!

那么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第一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例如南部非洲的卡拉哈迪沙漠。第二是深居内陆,海洋上的水汽难以进入。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了什么?

高压控制,更是很简单!没有森林,沿海水汽的流动力F= k Tρg / P 和大陆的流动力F= k Tρg / P 接近相等,大陆没有森林,温度自然急剧升高,他的流动力就会增大,而沿海因为水汽不断输送来,水汽浓度ρ也在增大,为了二地流动力保持平衡,沿海水汽压强就必须也增大,这就出现了高压现象!其实是高温阻碍水汽现象,也是因为沿海大陆地区没有森林所导致的!

在太阳底下隔着这么大的一块石碑,测得阴面相对湿度(相当于ρ)是32(温度9),而阳面湿度是5(温度19)

    这也是为什么热空气会阻碍水汽的原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他们的流动力是接近相等的,压强也基本相等!
   从我的流动力F= k Tρg / P 知道,当二地的F和P接近时,T增大时(例:19),ρ就减少(例:5),T减少时(例:9),ρ就会增大(例:32),这也是高温阻碍水汽的根本原因!而裸露的地表也容易发生高温,所以一旦没有森林就容易阻碍水汽输送,如果沿海没有森林就容易导致水汽被阻,甚至出现高压带现象以及最后导致台风!这就是 所谓 的 副热带高压吧?


人类唯一能做的是不让沙漠扩大,就算把沙漠恢复成绿洲,后果也许不会是我们想的那样美好,气候是最讲究蝴蝶效应的,地球生态具有''反馈''机制,你随意打破一个格局,也许不会是好的结果
   阁下看完了视频?

   既然是破坏森林植被引起的沙漠,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恢复森林植被来解决沙漠呢?

   蝴蝶效应实际上就是一个玩笑话,那次气象现象是蝴蝶效应的?
    所有气候灾害说穿了(从整体考虑)他们就是一个问题水多水少的问题水多就暴雨,水太多就台风,水少就干旱,水太少就沙尘!而导致这个水汽分配不均匀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破坏了森林植被造成!
   既然破坏了平衡,为什么就不能恢复平衡?我们发现了错误,难道一直要错下去?海洋水汽就那么多,难道还要让沿海暴雨 和 台风而流回大海白白浪费水汽,而让内陆干旱和沙尘,这是什么格局非要维护?
   这正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不平衡!这样的没用的气象理论不要也罢!
举个例子''地球变暖和变冷''学说

   地球实际上既是变暖(白天高温)同时也是变冷(晚上低温),这就是没有森林导致的结果,特别是裸露的地表如沙漠,极容易出现极温现象,*新XX疆*的谚语“早穿棉袄,中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这种极温的写照!气象就是这样片面看问题,到现在什么灾难也解决不了!这就是现在气象的悲哀!

发表于 2013-1-14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ndone 于 2013-1-14 01:40 编辑
10# endone

说几点因素,SST,洋流,极冰,和内陆冰川。这才是真正影响地球总体和局部气候的重要因素。

真是无言!本身气流说简单就是一个传递能量的一个过程,被气象搞的很复杂的样子!

   赤道周边海水接 ...
zhouqiang15898 发表于 2013-1-14 00:40

你所想改变的事物和方法,即是蝴蝶效应的理论,难道说你说的理论也是玩笑话吗?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蝴蝶效应,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地球各地的气候本身就是个巨大连锁反应的产物,那么对应你的一些理论看看,你所说的改变然后得到结果,''假设''你的说法成立,其中涉及的因素还有很多,因为你的公式所有的参数都是''变量'',那么结果也会不一样,而且你是针对一个结果做的变量,还有无数个因素,能影响你的变量值的设定,间接影响你的结果。把你的公式放大到全球比例,如何?你改变了什么?种树?对于''树''这个理论,世界范围的专家已经做过介绍,他所再连锁反应的哪一层?当然是生态环境这一层,那么对于局地气候来说你还是无法彻底改变,局地气候考虑因素,第一上游效应因素,第二地理因素。最后产生局地气候条件。也就是说,你改变的是本身的''部分''条件,气候背景和地理你无法触及无法改变的,当然把沙漠全变绿洲这个理论很不错,当然还是那句话,首先要做的是防止沙漠扩大是重要课题,而不是把沙漠变绿洲。
发表于 2013-1-14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1、气候系统包括生物圈

2、我们用的数值模型,特别是气候模型,必须包括陆面,而陆面,包括植被数据

3、已经建模表明,植被不仅影响局地气候,对长波(R波)也有影响,甚至,热带雨林的砍伐,会导致三圈位置改变,因为热带对流减弱

4、国外建模从80年代就开始了,至今包括开放模型和封闭模型,但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还比较初级,也有许多疑问,但用模型证明假想,比较有说服力

5、气候与植被,互相反馈,假设外在因素导致气候大变迁,植被确实无能为力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qiang15898 于 2013-1-14 17:36 编辑

12# endone

   研究问题要根本和本质!

   研究一棵大树要抓主杆,而不是树枝,更不是一大堆树叶!虽然树叶是大树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即使大树最后一片叶子掉落,那也不能说冬天来临是因为这片叶子掉了!蝴蝶效应不一样是这最后一片叶子?难道不够玩笑?那种胡子眉毛一把抓,能解决什么问题!

    其实我们研究气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气象问题,而各种灾害沙漠,干旱,暴雨和台风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啊?是!是水分配不均所造成的!

   那么水分配不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破坏了森林!导致水汽无法输送到内陆!

   也就是气象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破坏了!

   找到问题的根本,我们才能解决问题!否则一座大厦的每个房间建的非常漂亮,装修的非常豪华,如果大厦没有根基(根本),那么这座大厦房间再漂亮再豪华又有什么用呢?
   一样的道理,气象分立了很多学科,建立了一大堆深奥的理论,如果没有找到根本问题,或者根本解决不任何灾害问题,那这样的气象大厦再复杂再深奥又有什么用呢?
    大陆森林恢复了,沿海大量的水汽就会输送到内陆,内陆的干旱沙尘就得到了解决,而同时沿海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内陆,沿海就没有大量聚集的水汽,暴雨就不会大量形成,台风就不会得到加强而在行走过程逐渐消失,就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就那么难理解吗?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定律永远是任何理论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qiang15898 于 2013-1-14 17:32 编辑

13# 将臣

   研究气候要从宏观局部微观三个方面来研究,而现在气象过分从宏观来研究了,但宏观研究偏偏缺少对能量的研究,所以气象到现在为止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气象模型!因为气流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同时也是一种物质受力运动!所以研究气流不研究力和能量,都容易偏向,要么单向研究压强梯度,要么单向研究温度场,要么研究大气循环。。。。就不能综合研究问题!

   局部研究就必须研究局部气候和地表物: 原始森林,大乔木,小乔木,普通树木,原始灌木,人工林,藤本植物,灌木,经济林,树下植物,草地,农作物,湿地,农田,江河面,湖面,海洋面,雪山,山地,荒漠,沙地,沙漠,石漠,盐碱地等等,都是地表物的一种!不懂得地表物,根本就不懂得气象!

   微观研究就必须研究水汽是如何结合,水汽是如何蒸发和降落 ,因为水汽很多的奥秘都在微观领域,如果不懂这些,就不会明白力和能量是怎么变化的,地表物是如何影响水汽输送的等等问题,不懂微观研究,根本就不会知道气象里面的本质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qiang15898 于 2013-1-14 18:08 编辑

13# 将臣

1、气候系统包括生物圈

   生物圈只是地表物的一部分

2、我们用的数值模型,特别是气候模型,必须包括陆面,而陆面,包括植被数据

   其实关键的还是能量,就是赤道周边接受的能量如何传输给二极(南极和北极),而能量的传输就必须有力,也就是能量通过温度,物体(浓度和量)以及物体的压强来反映能量的情况!其他参数只不过是环境不同而已,对受力情况有所改变而已,但不会影响力的本质问题!
3、已经建模表明,植被不仅影响局地气候,对长波(R波)也有影响,甚至,热带雨林的砍伐,会导致三圈位置改变,因为热带对流减弱

水汽受阻(热阻或冷阻),就会就地解决(当地气候),要么改道(改变气流方向)

4、国外建模从80年代就开始了,至今包括开放模型和封闭模型,但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还比较初级,也有许多疑问,但用模型证明假想,比较有说服力
    流动力F= k Tnρg / P已经是一个很标准的气象模型!只不过大家还无法接受一个不入流的中国人创新的!呵呵

5、气候与植被,互相反馈,假设外在因素导致气候大变迁,植被确实无能为力

    确实如此,大部分气流毕竟是海洋气流,也就是从赤道来的气流!说的明白一点就是赤道向二极输送能量的过程---气流!而大陆植被只不过帮助海洋气流顺利到达内陆深处而已!(森林上空的湿度接近海洋上空的湿度)
发表于 2013-1-1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关键的还是能量,就是赤道周边接受的能量如何传输给二极(南极和北极)
——现在也从模型上证明植被对气候遥相关效应。

不过,大气科学上遥相关经常的表现,就是偶极子,即是一个高压一个低压这样,或许跟周先生公式的实际意义是一致的。
  
关于植被对气候作用的研究进展中文版,推荐参考文献:《植被对气候的反馈效应研究进展

关于植被对沙漠作用的基础课程,一般气候学都有,网络教程,推荐世纪气象导航站建站时就有的台大链接《全球环境变迁导论》:
http://web.21cma.org/html/Tutorial/index.htm

关于国外研究概述英文版,可见波士顿大学地环系植被与气候研究小组网页:
http://cliveg.bu.edu/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qiang15898 于 2013-1-14 21:37 编辑

17# 将臣

   谢谢阁下提供的资料,大致的看了一下,他们研究的也只是皮毛而已!研究植被跟气候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研究水分子是如何结合以及植被怎么释放凝结核(臭氧离子)来凝结水汽,如果没有谈到这二点,可以说对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只是皮毛而已,甚至连皮毛业没有!有关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http://www.21cma.net/thread-9511-1-1.html,本文是早期的,当然已经做过部分修改。

其实关键的还是能量,就是赤道周边接受的能量如何传输给二极(南极和北极)
——现在也从模型上证明植被对气候遥相关效应


对于陆地来说,确实是有这个关系,因为植被能够留住空中水汽(冷却水和凝结水),同时因为植被的蒸腾使得森林上空温度低,湿度高也容易输送水汽(让海洋水汽顺利通过)。

不过,大气科学上遥相关经常的表现,就是偶极子,即是一个高压一个低压这样,或许跟周先生公式的实际意义是一致的

不光是压强这样,温度和浓度也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已经在《流动力应用之二:台风的奥秘》http://www.21cma.net/thread-10115-1-1.html已经谈过:摘录

3.台风,龙卷风以及沙尘暴等气旋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先看看流动力的公式:

F= k Tρg / P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以北半球来分析):

1)温度的变化:冷热空气交汇,也就是西北冷空气南下冷空气的流动力和东南方向北上的暖湿气流的流动力刚好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气流,大部分海洋气旋是由他产生的,如下图:


     


2)  浓度的变化:一侧水汽畅通,另一侧水汽不畅通,二侧水汽的流动力就会形成一对初始力偶



3) 压强的变化:一侧低气压,另一侧高压二侧水汽的流动力也会形成一对初始力偶


而实际上,气旋是由这三者(温度,浓度,压强)共同作用形成的(不是任何一者单一作用的)!

其实气候现象就是受力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这三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植被对气候作用的研究进展中文版,推荐参考文献:《植被对气候的反馈效应研究进展

关于植被对沙漠作用的基础课程,一般气候学都有,网络教程,推荐世纪气象导航站建站时就有的台大链接《全球环境变迁导论》:
http://web.21cma.org/html/Tutorial/index.htm

关于国外研究概述英文版,可见波士顿大学地环系植被与气候研究小组网页:
http://cliveg.bu.edu/

  研究植被跟气候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研究水分子是如何结合以及植被怎么释放生物凝结核(如臭氧离子)来凝结水汽,如果没有谈到这二点,可以说对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只是皮毛而已,甚至连皮毛业没有!
发表于 2013-1-1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植被跟气候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研究水分子是如何结合以及植被怎么释放凝结核(臭氧离子)来凝结水汽,如果没有谈到这二点,可以说对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只是皮毛而已,甚至连皮毛业没有!

惭愧啊,连我这个整天弄生化的都摸不着头绪。周先生的“臭氧凝结核”,是指光合作用的初生态氧合成,还是呼吸作用的过氧化氢酶产物?未知是否做过测定或实验?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qiang15898 于 2013-1-14 21:33 编辑

19# 将臣

可能阁下没有对这方面关心吧!

生物凝结核很多种吧,比如海洋藻类释放的DMS(二甲基硫),森林光合作用释放的臭氧离子(O3)都是非常好的生物凝结核(通过生物释放能让水汽凝结的物质),特别是清明时节最明显,所有植物都会大量释放生物凝结核,那个时节不光大江南北都会同时下雨(清明时节雨纷纷)!

  据测量海洋上空每立方毫米云粒子含100多个,森林含500多个凝结核,随环境和季节不同会有所差别!

  其实我们经常采用的人工降雨(碘化银或者干冰(二氧化碳)都属于凝结核降雨,因为碘化银很容易挥发或分解,1g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凝结核微粒!(某些专家说干冰和碘化银是冷却,其实是误解,因为他们的热容比跟水汽相比是非常小的,几发碘化银炮弹能冷却多少公斤水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4:07 , Processed in 0.0231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