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提示  小贴士:百家前沿版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探索和观点,未必符合主流科学,请注意鉴别

查看: 3417|回复: 1
收起左侧

[百家前沿] 物体的流动力在气象上的应用(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体流动力应用之一:物体的流动力在气象上的应用

周强
内容摘要

      本文作者独创大气流动力和水汽饱和质量的概念,通过对流动力的研究,我们就能理解物体为什么能漂浮在空中,很容易理解水汽为什么会被冷空气或热空气所阻断,台风和龙卷风形成的原因以及没有森林所导致的各种台风、暴雨、泥石流以及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对饱和质量的研究提出大气降雨的条件。
关键词:流动力,流动力差,饱和质量,台风,森林

基本概念

一、流动力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任何物体都会有流动的趋势,从高温流向低温,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从高压到低压,那么这个流动趋势就存在一个流动的力,把这个流动的力称为流动力,用字母F表示:
F= k Tρg / P(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1)
这里k是修正系数
g为星球对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T为此流动物质温度
ρ此流动物质的浓度
P为此流动物质所受的压强
当然如果把浓度ρ换算成密度ρ则ρ可以写成nρ
则公式可以写成:F= k Tnρg / P(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1-1
这里n为此物质的量(分子的数量或摩尔数)

ρ为此物质的密度


二.饱和质量和物体的降落
当重力大于等于流动力时,如果此物质的气体状态开始液化时,则此物体在此状态下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m为此温度下的饱和质量M
当物质凝聚时的质量m大于或等于M时,物体就会因为重力大于等于流动力而降落

而重力等于流动力时刚刚满足降落条件。
由(1)式我们知道,
F=Mg

k Tρg / P = Mg

M= k Tρ/ P (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 (2)
三、流动力差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一个物体从A地流向B地时,或从B地流向A地,必然存在一个高温流向于低温,从高浓度流向于低浓度,从高压到低压的一个流动过程,并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平衡过程。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不管什么样的地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和外界寻找这样一个相对平衡的过程。那么物体能不能互相流动,决定于他们二地的流动力的差值,我们把他称为f
f = FB- FA =k TBρB g / PB- k TAρA g / PA

f =k( T
BρB / PB- TAρA/ PA)g (注:此公式为原创)(3)
由(3)式知:
当TAρA/ PA>TBρB / PB时,    (4)
物体从A地流向于B地
当TAρA/ PA=TBρB / PB时,
(5)

物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当TAρA/ PA<TBρB / PB时,(6)
物体从B地流向A地
实际应用

一.物体为什么能漂浮在空中

由(1)的流动力和物体在星球所受的重力我们可以知道:

1.当物体的流动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

F>mg               (7)

物体就会飘在空中

2.当物体的流动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

F=mg                (8)

物体就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3.当物体的流动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

F<mg              (9)

物体就会降落和静止在地表面上
二、台风和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详情请看《台风的奥秘》
当A地和B地形成巨大的反差如我在《台风的奥秘》所说的,一侧水汽畅通,另一侧水汽不畅通,或者二侧冷空气和热空气相遇时,那么二侧就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也就是(3)
f =k( TBρB / PB- TAρA/ PA)g也就会形成巨大的力
当A地的流动力远远大于B地流动力,则A地所爆发出力威力惊人,水汽就在这股力的爆发下形成了台风和龙卷风。
所以当冷热空气(T变化)相遇或浓度变化(ρ变化:一侧多一侧少)都会造成台风或龙卷风。



三、冷空气热空气为什么能阻挡水汽输送
当TAρA/ PA=TBρB / PB时,空气就相当于处于平衡,即使TB温度低和它的浓度ρB低,如果同时压强PB也低时,那它们的TBρB / PB一样会跟水汽浓度较高的A地的TAρA/ PA的值很接近,也就是A地和B地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冷空气阻拦了水汽前进的步伐!

      也有很多气象学说认为这个问题是高山阻挡了水汽通过,实际上并不是高山阻挡水汽输送了,是高山的冷空气阻挡了水汽的流通!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及压强都在降低,那么高山的TBρB / PB一样可以很接近平原的热空气的TAρA/ PA,让水汽过不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阻挡了空气的水汽的流通,那么被阻挡的水汽就容易形成高压带!同样的道理,热空气也一样容易阻断水汽的流通!实验请看附1

四、水汽的饱和的形成和的降落形成
由(2)式知道,当Tρ/ P一定时,水汽接近液化浓度时水汽处于饱和状态,则M为此温度下的饱和质量,同时水汽处于液化状态时,雾就会形成。
如果凝结的水汽质量m大于M饱和质量,则降雨就会容易形成。

五、没有森林,为什么冷空气能迅速南下?为什么很难下雨?

TAρA/ PATBρB / PB时,如果本地A也没有森林,本地A的水汽浓度ρA也就会很低,随着本地温度TA的降低,B地冷空气的流动力就会远远大于A地的,从而造成B地的冷空气迅速流向A地,同时也造成沿海C地来的暖湿水汽被A地冷空气所阻挡!也就是没有森林的情况,冷空气更容易迅速南下。
同样的道理,没有森林,本地温度会迅速升温,从而也导致上风处水汽无法输送过来,也就是说热空气一样会阻挡水汽的输送!
如果没有森林,相应本地的ρ也小,同时没有森林凝结核也少,水汽凝聚的质量m无法克服重力条件而降落,也即m<M,另外水汽即使达到饱和条件,它也很难克服重力条件降落。从我的《水汽的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可以知道,有凝结核的凝结的质量相当于正常凝结的质量的6倍,也就是6m。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凝结核所凝結的水汽质量6倍于没有凝结核所凝结水汽的质量,他很容易大于饱和质量M,而形成降雨!
即:6m≥M
因此借助凝结核的作用,水汽凝聚的质量可以六倍于没有凝结核的质量,即就是6m,这个6m就很容易超过饱和质量M而降落成雨,同时大量的饱和水汽也随着降雨的带动一起沾上而下,雨就会越下越大,这时即使没有凝结核,饱和水汽也会倾盘而下。
当然海洋的生物凝结核是最多的,制造的云(含有凝结核的水汽凝结)也是最多的,但他必须不被冷空气阻断才可以到达内陆地方!但从我们上面论述可以看到,没有森林,冷空气能迅速流动,从而很容易阻断水汽流动和向内陆输送,再加上凝结核的缺少,水汽很难在内陆形成降雨!那么没有大量水汽进入内陆,就导致内陆容易出现干旱,甚至沙尘暴!同时被阻断的水汽要么改道,要么造成二地极大的浓度反差就会造成局部(特别是沿海)暴雨,甚至龙卷风和台风!
总结
从上面分析知道,沙尘,干旱,暴雨和台风最关键的是降雨,而从对流动力分析知道降雨有三种情况:
1第一种大量水汽且有一定量凝结核的暴雨或台风式降雨(台风暴雨有大量被阻水汽,很容易大于饱和质量M而满足降雨条件)
2第二种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的冷热空气交汇式降雨(冷空气容易使饱和质量M降低,暖湿空气有足够的水汽,二者相遇,降雨条件就满足了)
3第三种有足够多凝结核的森林式降雨( 6m》M,很容易满足降雨条件)

2011-11-13初稿于沈阳
2012-2-18修正于沈阳

附:
1:本人在沙漠考察和测量实验数据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即使沙漠也不缺水汽!我在乌兰布和沙漠里测量了大量的数据。在白天即使距离很近(隔着一块不大石碑),二个仪器同时测量(一个测阴面,一个测阳面)测的数据也相差很大,1017日大概1641左右测的数据:测得阴面相对湿度是32(温度9),而阳面湿度是5(温度19),而在早上336测的湿度48(温度零下5),早上733测的湿度55(温度零下6),而在晚上2319测的湿度是66(温度7)。
在太阳底下隔着这么大的一块石碑,测出1641左右的数据:测得阴面相对湿度是32(温度9),而阳面湿度是5(温度19
这是10月20号11:44测得的石碑阴面数据温度8.7,湿度40

这也是为什么热空气会阻碍水汽的原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他们的流动力是接近相等的,压强也基本相等!从流动力F= k Tρg / P 知道,只有Tρ发生变化(以16:41的测得数据为例),T增大(阳光下19度),ρ就减少(阳光下湿度为5),T减少(阴面下温度9),ρ就会增大(阴面下湿度32)
热空气会阻碍水汽的原因也是导致沿海台风原因,一旦沿海地区森林破坏,沿海的裸露的地表在阳光下,温度急剧升高,引起沿海大陆的气流流动力接近海洋气流的流动力,导致大量海洋水汽被阻沿海,造成沿海水汽高压带,大量海洋水汽被阻的最终结果就是就地解决形成暴雨,甚至台风出去或改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回答了气流跟地貌是没有很大关系的,气流被阻的原因是因为地表温度变化太大造成的!(冷空气和热空气都是阻碍水汽输送的)因为以前有一个网友辩论高山阻碍水汽,当时流动力还没有实验验证,没有公布流动力!实际不是高山,是冷空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4:07 , Processed in 0.0223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