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提示  小贴士:百家前沿版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探索和观点,未必符合主流科学,请注意鉴别

楼主: tocom
收起左侧

[气象辩论] 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一直是一派学说,该学说倾向强调气候变迁的外界因子,特别是太阳辐射。

这本来立足点是无可非议的,长时间尺度上,外因是主导。只是后来不知是因为学术斗争还是政治目的,有些片面的说法就不敢恭维了。

在外因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内因可以主导气候变迁。温室气体无限制增长的严重性,在于其填补了水汽的吸收窗口,浓度到达临界点后的一系列正反馈,将导致气温对数增高,这在实验室就可以证明。

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人类能做的事情,将地球环境限制在自然平衡的范围内,而不是寄希望于侥幸进入冷期。

地球历史上暖期许多,只是那时没有人类将几亿年的化石燃料,不断挖出来做“瞬间分解”,导致温室气体人为增长,这是减排和固化碳的必要性。

目前,海温、陆温的加速上升,冰架的崩塌,海冰冻结时间的推后,2007年夏季北极海冰的极小面积,极端天气频发等等迹象,已经表明人为变暖即将超越地球自然平衡的临界点。如果,太阳24周期是大周期,到2012-2013高峰年,人类已经岌岌可危。如果,太阳24周期是小周期,那么人类将真的侥幸获得一次非常巧合的自救机会,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喘息时间让地球恢复平衡,而不是借此机会,在忽略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做学派斗争。

至于站点的合理性,全球平均气温的准确度,在于站点的覆盖面,城市化的站点也是地表的一个点,变冷的站点也是一个点,数据无分轻重。取广州和汕头两个城市的基准站来说,2000-2007年对比1961-1990年30年平均温度,是上升了1.7和1.9C,而不是全球平均的零点几度。

退一步说,极地和海洋温度,也是在加速上升,是否解释为这些站点也受城市化影响而不合格呢?那么,反对“变暖说”的学者,是否在为自己的学说挑站点?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象仪器是17世纪及以后才发明的仪器,就测温而言,经历过液体温度计、金属自记温度计、电测温度计等到的演变,不同类型的仪器,本身就会引进误差。“原始”未必“真实”。


地面温度的测量,是一百年以来的事情。据我所知,水银温度计是最准的。而水银温度计的使用历史是很长的;现在还在使用。
有位于同一处,没有换过仪器的,地处郊区的气象站,这样的气象站的数据几乎一定是真实的。
关键是,对数据的调整一定要透明,公开。NASA没有做到。

Orland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一个站能代表“全球”?


不能,原文明确了是举例说明。另外一方面,气象站大多有问题,这是肯定的,能说明“全球”的状况。

谁能保证,一个气象站,自建成之日起,10年、100年乃至上千年都不受周围的影响??


不能。所以,地表温度的历史数据是极其不可靠的。依此为依据来进行大规模的政策决定,影响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更为荒谬。

[ 本帖最后由 tocom 于 2008-12-15 15: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将臣 于 2008-12-15 14:33 发表
呵呵,这一直是一派学说,该学说倾向强调气候变迁的外界因子,特别是太阳辐射。

这本来立足点是无可非议的,长时间尺度上,外因是主导。只是后来不知是因为学术斗争还是政治目的,有些片面的说法就不敢恭维了。

在外因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内因可以主导气候变迁。
...


你这是讲辩证法呀。那是哲学,不是科学。片面与否,请就事论事。

温室气体无限制增长的严重性,


没有无限制增长,参见前贴,CO2的比例还是非常非常小。

在于其填补了水汽的吸收窗口


你这不重要。关键是,CO2 吸收的能量占温室效应的比例是多少。参见前贴,非常小。

海温、陆温的加速上升,冰架的崩塌,海冰冻结时间的推后


参见原文,海温、陆温的加速上升不是事实。

在于站点的覆盖面,城市化的站点也是地表的一个点,变冷的站点也是一个点,数据无分轻重。


不对,气候学里面的地球表面温度,理论上不包含城市效应的温度测量上升。

极地和海洋温度,也是在加速上升


参见原文,海温下降。南极洲数十年温度没有上升过。
发表于 2008-12-1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出了近两个小时,路上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发散得太多了,以至于自己的思绪近乎混乱。好容易大致总结了一下,以另外的一个视点:

学术问题可归学术讨论,那么,在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这个问题上面,作为普通人,非学术的考虑到底应该如何?

归根结底,又还是得归结为哲学问题:人类到底应不应该、可不可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

或许有人奇怪这个怎么是哲学问题。关键是在问的方式:应不应该、可不可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且每个人都清楚,目前全人类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是全球性的,这是客观事实。

那么,怀着理应否定的答案,人类却在做着相反的行为——人类是否应该反思和至少减少这样的行为?

我们作为普通人,应持有的观念,也就是: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肆意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至少我们应该尽力减少这样的行为。

为了说服我们自己持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意识,形成这样的思维链条:

人类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自然、生态的平衡破坏——反馈为全球气象异变——气象灾害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甚至可以毁灭人类——人类应该反思,尽量减少破坏自然和污染环境,设法恢复自然的平衡,为后代留下生存的权利

全球暖化,只不过是试图成为这一思维链条中的一环或数环的证据,来支持这一链条而已。

即便全球不是暖化的,链条本身并不会动摇,因为同样我们可以找到另外的“证据”去支撑这个链条——它是主观意识驱动而营造出来的。

所以,我大可以在一边安然地看着争辩,我自己的观念不会因之改变——所争论的东西,无论其是否,我还是那样的观点。

这是我的基本观点。其他技术层面,我也有一个哲学上的视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底是变暖、变冷甚至不变(或者简化成变暖和非变暖),学术上大家可以各自站队,找到各自支持自己的论据,这些数据的来源,都是采自局地——那么,谁可以断言自己的采样是具有绝对代表性的,可以由此局部证明整体的性质??

不论全球气候如何变化,在局地上的反应都会是不尽相同、甚至逆反的呀!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管他暖化非暖化呢。h:05

PS:我可没有任何宣扬不可知论的言论哦,不要朝那个方向去想我。
发表于 2008-12-15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先要端正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所有和科学相关的文章都不能盲目采信,或者武断批判。所以对待科学最好的方法是:对于任何在你看来赞成或者反对的文章,都要静下心来客观分析,而不是带着情绪化去影响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话失去了讨论的价值,更违背了科学本来的含义。年轻的科学爱好者的冲动性可以理解,不过在成长过程中理应逐渐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一些看似有理却空洞的东西所左右,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引导大家的作用,其做法有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不能由于受到反对者的意见而使得自己也变得情绪起来,这样的话往往适得其反。

      接下来我来简要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其一,对于选站,的确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上海徐家汇站受到热岛影响很大,对于他的数据的确已经不太能够科学反应出当地的实际天气,但是我们不能把他丢弃,因为他代表了绝大多数上海市民的切身体会到的天气变化,这个就涉及到科学上的人文普遍性,因为科学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违背了这条,那也就失去了科学本来的意义。所以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分为二的措施,徐家汇站保留但是不作为正式官方数据,而启用市郊结合的宝山站作为国家站。

      至于“历史数据不是实际数据,CO2不是影响大气变暖主要因素”等等这些观点,我持保留态度。其依据如下:这些如果这个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实际数据也不是原始数据,就已经自相矛盾啦,故无端的揣测一点意义都没有。

      提出质疑本来是好事,不过前提是观察够细致,而且经过大量的思考和足够的证据才能提出,不然盲目地质疑只能是哗众取宠。凡是科学只能依靠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和论据,不然也只是空头支票

      在证据充分之前,我们只能做1件事情,就是相信现在权威机构得出的数据,即继续运利用现有的科学资料去研究,然后从此基础上逐步看到目前科学理论存在的漏洞,然后去弥补,相信这个是大多数人走的道路。不然的话如果可以提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能存在缺陷(我对此并不反对),但是这样一来就连探索的依据都没有了,谈何发现新的理论(即对于现在探索科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人类就在沉浸在无尽的遐想猜测当中,永远不会有进步)。

     关键是我们毕竟是在已有的科学数据资料探索中才会发现其存在的不足,而不是先推翻,然后再进行“空中楼阁”似的一点点找证据证明其所谓的“科学性”。

[ 本帖最后由 tom.hp 于 2008-12-15 20:20 编辑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15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说是否暖化,首先要把暖化定义清楚。
什么叫暖化? 是在温室气体带动下,全球均温出现上升的趋势。
这是一种全球性,大范围的趋势。依据之一,是陆上的气温测站。
毫无疑问,这当中一些站点是有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影响,从而气温上升幅度超过周边地区。
但是。从不同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陆上气温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变暖。
但是,为了尽量避免城市化的干扰,我们还要选择其他证据。从海洋和高纬地区的温度变化,我们能找到足够证据。
从这些温度变化中,我们足以提出全球变暖的假设。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避免其中的错误,但这相对于楼主的牵强说法,显然置信度要更高一些。
虽然城市化造成的气温上升,幅度也不小,但这是小尺度的。
大尺度的气温上升,对于我们来说,有了足够重视的理由。

[ 本帖最后由 zcc 于 2008-12-15 18:3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15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所说的,是关于城市化影响的问题。这个是空间上的分布问题。
还有一个,关于气温上升如何判断的问题。这个是时间上的分布问题。
1940~1970年的气温下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上有过更大的暖期,这也是事实。
但是,这不足以撼动全球暖化的推断。我们研究的,是180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
这当中,有过气温下降。但是总趋势是上升的。而我们研究的,正是这200年以来的趋势。
由于种种原因,如太阳黑子爆发等,在60年代是出现过变冷的。因为气温本来就有其周期性。
但是,从200年的观测史中,气温大致呈现一个上升趋势,这个不是巧合。而且这与人们大量排放CO2的时期相一致。
这使得我们又有了提出变暖假说的理由。
而地质时期上的气候变迁,时间尺度又太大。对于这么漫长的时期而言,气温变化10多度,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如果是存在100年升5度的可能,难道我们不要重视?

[ 本帖最后由 zcc 于 2008-12-15 18:3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5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去说实验方面。能够在实验室通过CO2作出气温上升的实验,这显然就是一个有力论据。
从小范围推广到大范围,虽然未必100%正确,但总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口说无凭要好些。
如果楼主要说这个实验也是假的,那么就拿出证据吧。
温度计发明至今,结构也没大变化。所测量的误差也是很小的,而且大量测量数据,误差还会相互抵消。
这样下来,平均能差个0.2度就很了不起了。但是事实上,暖化幅度却不止这些。这是不足以推翻这个假说的。
好比即使牛顿定律是有误的,我们不能用低速时仪器的测量误差来证明它有误。

[ 本帖最后由 zcc 于 2008-12-15 18:5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5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气温方面,各项环流指标出现的变化,比如副高脊线,面积等,以及TC登录位置,分布时间等参数,都可以用变暖解释得通。
这方面详见气候专家“将臣”的相关帖子。
而且,物候学上也能找到一定的证据。这显然不能说是造假吧。
北极熊貌似还没有学会造假:y68

[ 本帖最后由 zcc 于 2008-12-15 18:50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5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说一下CO2和SO2的问题。SO2当然需要减排,因为它会直接引起大气污染,结果显而易见。
但是,现在这方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只要我们想把SO2在排放前提前固定,我们就能做到。
而且这方面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但是CO2就不一样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使用化石能源的趋势不会变。
而能量守恒使得我们无法把那么多已经排除的CO2重新还原。
而利用其他能源,只要能量数量足够大,又会遇到各种各样其他的环境问题。
这个矛盾,在今后相当一断时间内,是需要一代代人进行研究的。
毕竟,推动整个社会用能方式的变化,不是能够拍拍脑袋就决定的。
更何况,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不光光是环境决定的。这涉及到经济学上的可操作性问题。
人,不管表面上说得有多光鲜,逐短利的本能还是存在的。这也是经济学之所以成立的理论基础。
这方面,限于篇幅,以及离主题较远,就不展开讨论了。
科学,说是一个事实,还不如说是一个态度。如果楼主本着逐短利的目的,那么大可不必继续争辩。
因为,有了追求事实的态度,才能称为科学。而科学性又恰是本坛创立的宗旨之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5:15 , Processed in 0.0246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