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提示  小贴士:百家前沿版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探索和观点,未必符合主流科学,请注意鉴别

楼主: tocom
收起左侧

[气象辩论] 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com 于 2008-12-18 15:41 发表
你的意思是最高气温没有指标作用?
据我所知,恰恰相反,工业烟尘与CO2 的作用正好相反。工业烟尘有让地表温度下降的趋势。工业烟尘的逐步减小,是造成暖化的一个因素。

常识性问题:评价一个地区的气候冷暖先看年平均气温,再看各月平均气温,最后是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注意看次序)。
夏季气温纬度差距较小,南北相差不太大。中国的观测资料表明1951-80年平均每向北1个纬度7月平均气温只下降0.2度。历史上哈尔滨和广州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9度左右,用最高气温作指标评价是多么的可笑?连北半球寒极上扬斯克附近的最高气温都可接近37度比云南昆明高5度,所以说最高气温是次要指标。
其实莫说夏季最高气温,就是夏季7月平均气温也看不出明显的南北冷暖,从赤道到寒温带的黑龙江省皆可种植水稻,从西到东的德国汉堡、丹麦哥本哈根和北半球寒极最热月气温都在16-18度,高下未分。夏季中高纬度气温升高也较明显,仅纬度较低地区不明显。
冬季气温纬度差距大,在中国每北上一个纬度1月平均气温下降1.5度(近年气候变暖此值有所缩小)。冬季变暖最为明显,纬度越高的地方升温越剧烈,冬季降温推后一个月,春季升温提前一个月的地区大批大批连成片。北极冰面积大减,今年9月面积为次低,不过计入海冰厚度后发现(技术上对现代卫星根本不是什么难事,都是冷战时期研发的),海冰体积还是略有下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18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com 于 18-12-2008 15:01 发表


你把人类看的太厉害了,以为人不但能够预测未来,能影响庞大的地球系统的运作。这就是叫做“人类理性的傲慢”。

气候学研究地球的总体气温,城市热岛效应的温度可以忽略。

呵呵,我沒有把人類看得太厲害,你誤解了。我一直支持人類要謙卑的對待大自然。盡力的做好能做的,就算是傲慢了?呵呵。
雖然不能夠完全預測未來,可是我們仍能得到一個趨勢,對未來情況有一個概念。LZ可會認為天氣預報是人類理性的傲慢?

你似乎扭曲了我的問題。我問的是熱市熱島效應算不算是人造暖化啊。至於是否可以忽略,我覺得有保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克顿 于 2008-12-18 20:47 发表

你承认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巨大影响就好,前面你是怎么来说的呢?

我没有承认过什么“巨大影响”呀。温室效应是一个因子,这个从来没有否认。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ty8123 于 2008-12-18 20:50 发表


城市热岛和日最高都是极端化的后果,为何城市热岛的热“可以忽略”,最高(包括最低)气温这种偶然性很大的东西就“有指标作用”了呢?

1,气候学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的长期温度等指标。要求测温站必须要远离人工热源。这是美国国家大气管理局制定的标准。
2,澄清一下,上面说的1934年的温度最高,指的不是当年某日的最高气温。是经过处理的年度气温。所以不是你说的“最高气温这种偶然性很大的东西”。
其次,它也不是某一地的气温,而是各地气温的平均。这与热岛效应中集中某一地的气温完全不一样。只有后者是“极端化的后果”。
有无相关的论据能证明 人造的温室效应只有1/10000?

请看前面的帖子,第6贴。人造的CO2占总CO2的比例,乘上和CO2占所有温室气体的比例,可以得出人造CO2占温室效应的比例。大约1/1000。

然后,温室效应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占其他各种自然因素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的比例,我估计的是1/10。仅仅是估计,因为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模拟地球这个复杂系统。

两者相乘,得出1/10000。

前面第6贴:
这点没有争议。同时要看到:人类排放的CO2要远低于自然因素。
根据美国政府的这个数据:http://www.geocraft.com/WVFossils/greenhouse_data.html 自然排放的co2是人类排放的6倍以上。

换句话说,CO2在空气中的含量只有0.4%。而其中人类造成的只有不到15%,相对空气总量,人类造成的变化只有0.057%。而温度测量的误差+噪音本身,就远远超过这个百分数。这样微小的变化,却被说成是要天诛地灭!

再来看CO2与其他温室气体的关系,CO2占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总量的0.117%。打个比方,这是第1001个烧饼与前1000个烧饼的关系。非要声称1000个烧饼没事,第1001个烧饼就要造成天诛地灭,不是不可以,请拿出物理证据来。

人造CO2部分,是第1001个烧饼。 这第1001个就是你说的变化量。问题是,它实在是太小了,连测量误差,自然波动都比不上,却被鼓吹者们夸大为要造成天诛地灭。

还有,更重要的,这1000+1个烧饼只是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其他因素,如我文章里面说提到的太阳辐射,云层变化,等等重要因素,都还没有算 呢。这些因素被agw鼓吹者们忽略了。事实上,物理证据显示,太阳辐射的因素要远大于温室效应的强度。这就是说,人造CO2部分,可能只是这个地球系统的第10001个烧饼,而不是第1001个。

这个烧饼好奇特呀,把它仍到1万个烧饼对称的一大烧饼堆里面,竟然造成了天诛地灭!
即使是1/10000,经过蝴蝶效应的放大,谁能知道这1/10000,到头来会不会发展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的这个说法正好触动了AGW理论的致命伤:大气系统是复杂浑沌系统。谁也不知道是这个蝴蝶,还是那个臭虫,还是这个麻雀,造成了某现象的发生。这正是“蝴蝶效应”一词的本意。“蝴蝶效应”是就是用来说明对于混沌系统的预测和因果关系的追究的不可能性。

AGW非要一口咬定是某地的某只蝴蝶(人造CO2那一部分)造成的。其实充其量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一个假想而已。
还有,争论不是骂街,请不要使用攻击性语言

就你所引用的帖子来看,看不出来人身攻击的语言。假如他处有,请具体指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克顿 于 2008-12-18 21:35 发表

常识性问题:评价一个地区的气候冷暖先看年平均气温,再看各月平均气温,最后是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注意看次序)。
夏季气温纬度差距较小,南北相差不太大。中国的观测资料表明1951-80年平均每向北1个纬度7月平 ...

请看上面的澄清:
“澄清一下,上面说的1934年的温度最高,指的不是当年某日的最高气温。是经过处理的年度气温。所以不是你说的“最高气温这种偶然性很大的东西”。

其次,它也不是某一地的气温,而是各地气温的平均。这与热岛效应中集中某一地的气温完全不一样。只有后者是“极端化的后果”。”

北极冰面积大减,今年9月面积为次低,


据我所知,不是次低。去年比前年的面积高,今年比去年的面积还要高。还有,你说的次低与否,其历史长度只有几十年(<30年)。仅仅几十年前,人类开始观察北极冰盖的面积。

不过计入海冰厚度后发现(技术上对现代卫星根本不是什么难事,都是冷战时期研发的),海冰体积还是略有下降。


你这就叫:踢球中场改游戏规则。海冰面积是AGW鼓吹者一直在使用的标准。在海冰面积上比不过,输了,你就企图改变评判标准。改成“体积”了。这是狡辩术的一种。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thk 于 2008-12-18 21:53 发表

呵呵,我沒有把人類看得太厲害,你誤解了。我一直支持人類要謙卑的對待大自然。盡力的做好能做的,就算是傲慢了?呵呵。
雖然不能夠完全預測未來,可是我們仍能得到一個趨勢,對未來情況有一個概念。LZ可會認為天 ...


你的趋势是怎么得来的?是否因为1975年到1998年全球暖化,就预知未来一定要暖化下去?

LZ可會認為天氣預報是人類理性的傲慢?

假如有人声称他能比较肯定地预报60天以后的那一天的天气情况,那绝对是一种傲慢。

你似乎扭曲了我的問題。我問的是熱市熱島效應算不算是人造暖化啊。至於是否可以忽略,我覺得有保留。


热岛效应最终会少量影响地表温度。但是,对地表温度的测量,不应该依赖直接受到热岛效应影响的测温点。
问题是,你说的热岛效应,也不是AGW所主张的。他们把一切“罪恶”都归于CO2。
发表于 2008-12-1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岛效应最终会少量影响地表温度。但是,对地表温度的测量,不应该依赖直接受到热岛效应影响的测温点。


不好意思,插嘴一下


“地表温度”是指地面温度,专业术语应为“0 cm土壤温度”;平时所说的温度是离地1.5m(国内标准,国外的不清楚)的空气温度。两者有区别(也许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而且,并非所有的站点都测量地温。地温是否也和气温一样,存在城市热岛效应呢?


国内的发报规定,地表温度是不公开的(顶多就是-5℃~5℃区间内的“半公开”):y12
根据WMO的FM12-XI Ext、FM71-X CLIMAT规范,地表温度也不在测站发报的要素之列:y10


也就是说,全球地表温度只能从卫星遥感获得。(不知道有无其他的合法的途径,如果有,也不能抹杀被预先篡改的可能,毕竟不是自己人呀):y5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57年发射的,即便从一开始就进行地表温度遥感,时间序列也只能上溯到那个年代。再久远的年代,只能用其它资料进行反推。即使全都没有造假,反推的结果一定等于真值么?h:07



看来,温度也不是金标准呀h:05 h:02 h:12
发表于 2008-12-1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com 于 2008-12-19 13:31 发表

我没有承认过什么“巨大影响”呀。温室效应是一个因子,这个从来没有否认。

再去好好看看你前面怎么说的,我都懒得答复了。
发表于 2008-12-19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趋势是怎么得来的?是否因为1975年到1998年全球暖化,就预知未来一定要暖化下去?

這是預測,不一定準確。預報只是根據現有的資料作理性推導,其後的突發因素,實在難以算進去,不然也不會有「意外」這詞。預測只是為了要得到一個趨勢,對未來有大概的概念,未雨綢繆。
假如有人声称他能比较肯定地预报60天以后的那一天的天气情况,那绝对是一种傲慢。

這個我同意,在混沌的系統裏及測不準定律下,有人這樣說當然是傲慢。

热岛效应最终会少量影响地表温度。但是,对地表温度的测量,不应该依赖直接受到热岛效应影响的测温点。
问题是,你说的热岛效应,也不是AGW所主张的。他们把一切“罪恶”都归于CO2。

CO2是難以脫罪的了,當然其他過量溫室氣體也有份兒。地表溫度?你是指近地面氣溫嗎?無論影響氣溫多少,對人類及生態是有影響的,不該忽視,只要有能力做到,就該盡力改善。(我指的盡力不是極端化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methk 于 2008-12-19 23:4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20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马斯克林高压 于 2008-12-19 18:34 发表


不好意思,插嘴一下


“地表温度”是指地面温度,专业术语应为“0 cm土壤温度”;平时所说的温度是离地1.5m(国内标准,国外的不清楚)的空气温度。两者有区别(也许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而且,并非所有的站点 ...

五六十年代的卫星遙感數据的準確度,即使算它有這样的遙感信息,但由于技術發展也有一定的誤差,結果也不一定準確.把誤差的結果反推再反推,得出的都是誤差的結果.世事没有絶對的.

科學研究数据也要詳細指明來源地,測站的地理位置,測量仪器的位置和型號等一大堆描述東西.書面上的"温度數据"誰知道是指什么温度?h: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5:15 , Processed in 0.0262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