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42|回复: 11
收起左侧

[天气图分析] 试验帖:2009年11月19日卫星云图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团军主帅K下令,怎能不从?在每日天气图分析的基础上,试验增开东亚地区的卫星云图分析。很荣幸再次由我来充当先锋,打响第一炮。当然,今日的天气图分析依然会有,将由著名的香港“甲基橙”版主——【dnt02】为大家精彩奉献。

卫星云图比天气图好得到得多了。由于不可能每小时、更不用说每分钟放气球探空,所以全球各参与国际交换的探空观测站,只能定时施放气球,然后才有机构能够根据数据共享,制作各个层面的天气图。一般来说,非地面的天气图,都得12个小时才能更新一次;地面天气图能每3个小时更新一次,算很不错的了。而卫星云图,虽然根据卫星类型的不同,获取气象资料的时间频率可能不同;但是即使是一般的气象卫星,其获取卫星云图的频率,也能达到半个小时、甚至更少时间,便可更新一次。

而且,卫星云图可以覆盖的范围,可以达到半个地球,尺度极大。东西四万里、南北也是四万里的云系,几乎可说,在卫星的眼中,是一览无遗。

富有经验的资深气象追踪者,甚至可以根据大空间尺度的卫星云图,判断出各个天气系统的位置,并能“准”精确地预测短期内天气系统的演变趋势。

看卫星云图知天气,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学会看云图,作粗浅的分析,是气象爱好者科学、理性地追击天气的科普方向。我个人自知在这方面的水平远远不够,但是也鼓足勇气,抛砖引玉一下,希望能够带动广大气象爱好者,踊跃、积极地参与分析,并共同提高。如果我的分析有什么错误,也请大方之家不吝指正,感激不尽。

本次选取的是mtsat卫星今(2009年11月19)日0832UTC(北京时间16:32)的水汽云图,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latest_mtsat_wv_reg.jpg


这图的空间范围,北起北冰洋,南到澳大利亚,东至换日线,西抵印度西端。云图“西北边”边缘的地平线上,巴尔喀什湖隐约可见,整个东亚都涵盖在了这张云图之中;而且下游地带,乃至南半球关键区域,都一览无遗。

PS:狂汗,写完发完才说是试验帖……:y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我的习惯,标注是必不可少的。我不会PS,只能笨笨地用画图作画,线条不连贯不自然之处,还请包涵。

yttest.JPG

看到这张云图,最醒目、也是第一时间吸引到注意力的,有两处地方。第一处就是堪察加半岛以东的完美温带气旋,用紫色圈圈标注。悲叹南半球01S衰微的风迷们,可以在这个温带气旋上找到一点安慰。非常完美的旋臂,壮观的逆时针涡旋,明显的水汽干区,超大型的尺度,令人叹为观止。在JMA 06UTC的地面天气图上,对应这个温旋给出的中心气压是954hpa(如果是TC的话,这是接近非常强的东西!),而且仍然在锢囚加深之中(developing)!!

虽然云图生成时间是0832UTC,没有天气图可以对应,不过可以通过早前的天气图外推,来看看这个温旋的情况。

在00UTC的KMA 500hpa北半球形势图上,这个温旋的位置,大致对应东亚大槽。简单来看,这个温带气旋是大陆巨型冷堆入海导致的,扰动极其剧烈,在本来已经是混乱不堪的高纬西风环流中再次甩出一个巨型炸弹,推动环流进一步更新。如果还有记忆,当初导致北半球形势异常、极涡激烈振荡开始的罪魁扰动源,就是在大致相同位置的“特强温带风暴”卢碧(JMA在判定变性时给出65kt,950+hpa)。再配合上极高的开始形成,看来新一轮的振荡,阻塞切断、大槽大脊的重建,又将再一次周而复始,气候带的漂移还方兴未艾



STORM WARNING.
DEVELOPING LOW 954 HPA
AT 53N 168E SEA EAST OF KAMCHATKA MOVING NORTHEAST 20 KNOTS.
OCCLUDED FRONT FROM 55N 167E TO 55N 174E 52N 179E.
WARM FRONT FROM 52N 179E TO 49N 175W 45N 172W.
COLD FRONT FROM 52N 179E TO 47N 180E 41N 174E 36N 167E.
WINDS 30 TO 60 KNOTS WITHIN 800 MILES OF LOW SOUTH SEMICIRCLE AND 600
MILES ELSEWHERE.
FORECAST POSITION FOR 200600UTC AT 56N 175E WITH UNCERTAINTY OF 100
MILES RADIUS.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第二处显眼之处,莫过于图中太平洋的大片黑色区域。这是水蒸气云图,所以深邃的黑色区域,正是水汽的干区。能够在大洋中制造如此大范围干区的系统,当然只有动力型的强大高压——副热带高压。从早前的天气图来看,西太平洋副高开始反弹,5880位势米线重返中南半岛。不过,由于低层冷空气渗入,副高并非无比强大,真正的主力,势力仍然只限于图中红线连起来的闭合圈之中。在这个区域,副高是压倒性的优势,从300hpa直到850hpa,都是它的天下。

看完最显眼的部分,我们再看看周围的地带。巨型温旋甩出旋臂的尾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汽云墙“切区”,用红色线标了出来。另外,在气旋的正南方,云带也有一处比较明显的断带,以蓝色线标出。隔着那个断带,是一个冷心低压系统,这个系统的上空,是发展中的洋中槽。

蓝色线的那个断带边缘,大致就是从巨型温旋引出的冷锋。在其打击下,夹在冷心低压和锋面之间的副高干区将很快消失,锋面将汇入冷心低压系统。

至于红色线,我个人的解释是,它是温旋在地面图中显示的尾槽的体现。

在强大的副高南面,一直到澳大利亚,都被热带云系所覆盖。这里是赤道低压带,热带对流云团生生不息。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副高南面被蓝色圈圈标出的系统。这是热带扰动91W,目前系统仍然是冷心,而且云系结构涣散,短期内看不出CISK机制启动的迹象。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远洋如此,现在我们来关注和我们真正密切相关的地方,那就是大洋西岸,我们居住的大陆。

首先看被蓝色圈圈标出的南海北部的低云。在500hpa高空,这里其实已经是副高的势力;然而在地面,这里却还是南下冷高的脊,冷空气势力还没到强弩之末的地步,在海面上激发了冷涌。中南半岛东部,越南一带,也受南下冷空气影响。

然后我们跳开来在大陆内部,中国-蒙古边境的那条蓝色线。这是后面补充的一股冷空气的锋线。从00UTC的地面图外推,这条线对应的是远在雅库茨克的冷低压的低压槽。随着这个地面槽的东移发展,锋面云系有可能演变成下一个蒙古-东北气旋,至少出海时能够加深成新一个成形的温带低气压。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北部是前一波冷空气的前锋抵达的接近强弩之末的区域,而中蒙边境是后一股冷空气的前锋。那么,目前控制中国大部的主体冷高,位置当然是在华中一带了,用蓝色圈圈标出。

在冷高主体的前方,我标注两条黑色线,对应两股降水云带。在冷高主体的后方,我标出了三条绿色线,它们是西南地区维持阴雨天气的原因。

先看我们最为重视的长江下游一带的雨系。在700hpa中低层可以看到,这里大致是一条切变线。在东风回流提供的暖湿气流补给之下,华东部分地区回复为湿区,这里的降水仍然没有完全中断。特别地,850hpa层面上,这里等温线密集,所以冷暖气流仍在交汇,加上850hpa气温较低,据报今日上午在上海、杭州等地仍然出现了雨夹雪天气尤其是Noy版主信誓旦旦地说,在华师大,甚至下的是纯雪,此为人证。:y4

最后看看绿色线对应的雨系。对应地面图,原西南地面低压退入孟加拉湾,显然转变成了暖性低压系统。向高原东部和西南地区伸出倒槽,形成降水云带,使得当地阴雨不断。四川盆地一带,冷空气仍然盘踞,因此维持了阴冷的天气。:y11

分析完毕,欢迎拍砖,谢谢大家!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09-11-19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我沒說要現在搞衛星雲圖分析。。

怎麼就發上論壇了......嚇跑人....=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我沒說要現在搞衛星雲圖分析。。

怎麼就發上論壇了......= =
kitty8123 发表于 2009-11-19 20:31


汗,不早说……看到你在群里的发言,我埋头三个小时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了标题和首楼内容。

有错的话,请不吝指出。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在Q群里讨论了一下,童蒙和K帅都认为温旋尾部的红线是高空急流,并指出水汽云图看到的都是高层水汽,无法推断地面系统。

而我很郁闷,那几条水汽亮带,确实是对应地面图上的槽的啊,如图所示,虽然时间不对应,但是外推完全吻合。

不过好在本帖是试验性质,抛砖引玉而已。我有可能确实是完全错误的。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09-11-1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汽雲圖比天氣圖要求更高。。

本次試驗失敗。。。。=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5:12 , Processed in 0.0252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