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提示  小贴士:百家前沿版文章,只代表作者的探索和观点,未必符合主流科学,请注意鉴别

查看: 4034|回复: 7
收起左侧

[百家前沿] 太阳应该是一个推力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胀冷缩是物体在冷与热的作用下向人们所演示的一种物理现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熟识。物体受热或遇冷后,从表象上看,这只是物体体积与密度大小的一种变化,但从该物理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来分析,则是受热或遇冷后的物体其内部物质改变了原始运动状态的一种结果。
    物体在受热时会产生膨胀,物体的膨胀使物体的体积增大密度变小。物体在遇冷时会产生收缩,物体的收缩使物体的体积变小密度增大。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这一物理现象,就有可能会对冷与热的作用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物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体积所发生的大小变化是物体外形的一种形变,物体在受热或遇冷时密度所发生的大小变化、则是物体内部物质之间并不破坏整体结构的一种位移。按照物理原理和力学定义,物体的形变和位移是物体原始运动状态的一种改变,是需要作用力的,是受力作用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冷和热可以对物体产生作用,它们的作用并不破坏物体的整体结构,但可改变物体外形的原始形态和内部物质的原始运动,使其产生外形上的形变与内部物质之间的位移。
    在确定了冷是一种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和位移的作用之后,再去判断和确定这种作用的方向,其意义就变得非同寻常,因为这对物质和天体运动的起源与维持至关重要。
  一个物体遇冷后会产生收缩,收缩是一个物体内部的所有物质向它们共同方向的一种聚集,它们聚集的共同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该物体的中心部分。对于圆球形物体来讲,更能说明这一点,因为圆球体只有一个中心质点。当圆球物体遇冷开始收缩时,除中心质点保持不动外,它的所有部分都向该球体的中心质点方向聚集,这种聚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它并不破坏该物体的整体结构,但却改变了该物体外形的原始形态和内部物质的原始运动,使该物体的体积变小密度增大。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冷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是使遇冷物体所有的内部物质从四面八方向其中心质点的聚集。我们把冷对物体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冷的向心推斥力。由此可见:冷对整体处于其作用环境中的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是一种向心推斥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向心推斥力是对热的一种规范和约束。
    当我们假设了冷是宇宙的基本属性这一前提条件,并把上述这个概念在宏观上加以考虑时,整个宇宙的冷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庞大的、恒定的、完整的作用系统。它容纳了无数个热的局部系统,为太阳系或更大的星系提供了存在和运动的空间,并为它们提供了持续恒定的冷却作用。冷的整体作用系统对宇宙中任何一个局部系统都产生作用,但并不破坏它们各自正处于演化过程中的整体结构。我们且把宇宙冷的整体作用系统对每一个局部系统所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宇宙的向心推斥力。宇宙的向心推斥力,可以使宇宙中无数个局部系统的内部物质都产生趋向于各自中心部分聚集的运动趋势,对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也毫不例外。如果我们把整个太阳系看成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太阳便位于这个球体的中心,行星和太阳系内一切物质则位于这个球体位置各不相同的内部。在宇宙冷的整体作用系统中,太阳系内的行星和一切物质都具有了向太阳中心方向聚集的运动趋势。太阳这个热源体也只有在向心推斥力的持续作用中,才有可能保持自身结构的完整和辐射热能的稳定,而没有发生类似核爆炸连锁反应式的瞬间能量释放。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一个会发光发热的热源体,也是整个太阳系内天体和一切物质的热源所在,它一刻不停地向四周空间辐射出巨量的光和热能,为太阳系内的天体和一切物质提供了持续的热。太阳作为存在于宇宙中无数个局部之一的热源体,它所产生的作用,对太阳系内的天体和一切物质运动的起源与维持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物体(仍以园球体说明)受热后会产生膨胀,膨胀是该物体所有的内部物质自中心质点由内向外的分散扩张,是物体受热后内部物质一种特殊的运动。这种运动的特殊性在于该物体内部的所有物质都具有脱离共同的中心质点的离心趋势,如果这种运动趋势得到持续的增强,则有可能破坏该物体原有结构的规范和约束。我们把这种使物体内部所有物质具有脱离中心质点向周围四面八方分散扩散的作用称之为热的离心推斥力。由此可见:使物体产生膨胀的作用是热的离心推斥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离心推斥力是对冷的一种被动和抗拒。
我们现在把这个概念在宏观去作进一步的延伸:由太阳、行星和其他物质组成的太阳系是一个巨形的球体,太阳位于这个球体的中心并持续不断地向四周空间辐射出巨量的光和热,行星和太阳系内一切物质则位于这个球体位置各不相同的内部。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巨形球体在太阳持续的作用下,已经成为宇宙中无数个完整的热系统之一并具备了膨胀的趋势。太阳的热能所产生的离心推斥力,会使行星和太阳系内一切物质都具有了趋向于离开太阳中心质点的运动趋势。太阳光向太阳周围四面八方所作的是直线运动,太阳光在以光速向外作直线运动过程中,对它所碰到的—切物质的表面会产生推斥力,这种推斥力的集合和持续,会使被碰到的物质获得了与太阳光线作同向直线运动的趋势。由于太阳光线是趋于离开太阳中心质点的,所以太阳光线在太阳系的作用,也是一种将太阳系内一切物质推离太阳中心质点方向的离心推斥力。也许以后人们会相信和确认:太阳是一个推力体而不是—个引力体!太阳对行星和太阳系内一切物质产生的,只能是推离太阳中心质点的离心推斥力,而不会产生吸引太阳系内一切物质的吸引力。所谓太阳的引力,也许是人们在对神秘深奥的大自然认识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托勒密式的错误而已。人们对天体运动起源的认识,不可能永远跌入“由上帝万能的手第一次推动”的唯心主义泥潭而不能自拔,人类的智慧总是会自我救赎的,而冷与热则依然会为生命智慧依附的物质世界提供永恒的原始动力和基本约束,让它们尽情地去展示各自的与众不同和精采
  
相关文章
  
冷和热有可能是物质运动的原动力
冷---可能是宇宙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卡文迪许实验一个致命的缺陷
天体运行的动力与轨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欢迎与各位朋友探索交流
发表于 2010-4-2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说的推力,在单位面积上其实就是平时所说的压强吧。比如在太阳(或者地球)表面的一小团气体,它下方的压强比上方压强高一些,因此这团气体受到的净压力(或者说推力)是向上的,与它受到的来自太阳其余部分的万有引力大致保持平衡,从而该气团不会加速下落而使太阳进一步塌缩。

一个气团的压强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物质(包括辐射)、体积(或者说密度)以及温度。一般来讲,温度越高,气团内部的随机运动越强烈,其压强就会越大。这对于放在容器中的气体比较好理解:容器壁阻挡了气体分子向外的热运动,使其向内加速,反过来容器壁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向外的反作用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换言之,万有引力和楼主所说的推力是同时存在的,在太阳表面和内部,两者大致保持平衡,而在相当于日地距离那么远的地方,太阳一侧的压强很低,它产生的推力远远小于来自太阳的万有引力,所以地球才会有一个朝着太阳的加速度,在太阳周围作圆周运动。
发表于 2010-4-2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LZ有这样几个谬误。
1、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一种无序运动,而由于分子间的碰撞导致物体外形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分子的定向运动造成的,并不是LZ所说的中心质点不动,其他的质点齐步往外走。中心质点不是不想动,而是受到太多的质点制约,导致位移小而已。因此如果推导到星球的运动的话,那么各大行星在接受太阳的热量后应该是做无序的运动而非绕日公转。并且,并非所有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比如水这种物体,在4摄氏度的时候密度最大,但温度继续下降时,反而体积变大密度变小,这又如何解释呢?
2、假设LZ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各大行星应该受到的是推力,那么如何做绕日的公转呢?各大行星应该是冲太阳SAY GOODBYE才对啊。
3、并非所有微观物理现象都适合套在宏观上。
4、假设地球一点不落的全部接受太阳的热量,是否就会使得地球像分子那样做无序运动呢?也就是LZ所说的太阳给地球的推力究竟有多大?这个推力是否可以撼动质量为5.9742×10^24 kg的地球呢?
5、最好谨慎的发表自己的理论,不要动不动就以为推翻了上百年的经典物理理论。
PS,经典牛顿力学现在在宇宙中遇到了越来越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因此相对论的思路不妨试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4楼的参与!我会很谨慎的,接下来我会发两篇帖子,一篇是《卡文迪许实验一个致命的缺陷》、《天体运行的动力与轨道》,科学理论归根到底看它能不能接受批判并能够在批判中幸存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一的分子运动它的方向的确是无序的,但分子运动整体的集合要么是向心的,要么是离心的。
发表于 2010-4-26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学定理是有个适用范围的,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经典力学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仍是适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本文中描述的热胀冷缩是物体的整体,个体的无序与整体的有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4:48 , Processed in 0.0221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