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om.hp
收起左侧

[科普知识] 关于衡量冷空气强度的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對於小民來說,冷的程度有很多是直覺感官.冷空氣強度只是宏觀的氣象預報因素.

諸如甚麼的風寒效應,山(或城市屏風樓)的迎風或背風坡,高度差問題,離岸島嶼或沿岸的濕度可能比實際更濕,城市或郊野的區位差異等等微觀因素眾多.對於區域比較大的城市而言,分區天氣預報的作用性非常之重要.研究大氣現象或天氣系統在城市範圍內的影響作用不均衡性,始終任重而道遠.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平均气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也应该算一项重要的比较因素。
阿克顿 发表于 2010-11-2 16:38
嘿嘿,这句话扯到了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降温幅度采用哪个数据作为标准最为合适?

从现在来看,日平均气温下降的幅度、最高气温下降的幅度、最低气温下降的幅度、最高气温在相同时间点对比下降的幅度都被采用过,实际上气象台也都采用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一般说来,相对比较常用的是日平均气温下降的幅度和最低气温下降的幅度,前者也是我最常用的。
发表于 2011-2-1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tom.hp


极端最高气温也应该考虑。华东地区1月气温如此之低,上海已创1977年(1.3度)以来之最。但当年气温低,最低气温也特别低(1977年1月31日—10.1度,龙华站—11.0度),而今年是最高气温低,冰冻日数偏多。1月白天最高气温低于6度的天数过多,1月极端最高气温仅为8.1度(出现在1月14日),1月冰冻日数达17天。

这也就反映一点,关于冷空气强度的预报,应该有预见性,考虑到其持续时间和后续影响性。比如2009年11月8日-20日为时甚长,但期间累计降温剧烈,上海及江浙一带过程降温幅度达20度以上。总体就该定性为寒潮过程,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定义不放...规范不能越范越死板了,要视情而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嘟嘟猫
是的,今年1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其中过程降温幅度并不是很大,但气温距平一直维持在明显负距平,如果这时候由于某段时间气温波动不大还用冷空气势力偏弱就显然不适合,还好对于这点CMA这次做的很不错,10天中期预报基本每报都说冷空气频繁且势力偏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4:32 , Processed in 0.0201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