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7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人員通過對大氣角動量變化的分析顯示,從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下旬(聖嬰現象),大氣角動量始終高於平均值。在沒有聖嬰現象發生時,熱帶地區的風由東向西吹,其他區域則從西向東吹,兩者迭加起來的淨動量則是由西向東的角動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氣加速,地球減速;而在夏季大氣減速,地球加速。研究指出聖嬰現象出現時,熱帶東風減速而中緯度西風加速,令到大氣角動量增大。地球自身為了維持角動量守恆,因此地球自轉速度減慢。結果白天會延長了1/4毫秒。


印太暖池大概50天便會出現一次熱帶對流增強的過程,這股異常對流區首先在印度洋出現,並隨時時間東移至西太平洋,而這一連串的對流活動和MJO有關。
Langley (1981) 的研究指出地球日長(LOD)亦都出現約50天的週期,Madden (1987,1988)提出這現象可能和太平洋對流有關的摩擦力矩造成,並認為摩擦力矩是造成日長和大氣角動量變化主因。上述論點得到Weickmann et al. (1992)的實證,並得出山脈力矩是造成大氣角動量變化(最少在北半球冬天)的結論。
Weickmann and Sardeshmukh (1994)從研究1984/1985年北半球冬天的大氣角動量中發現摩擦力矩超前於山脈力矩,而兩者對於大氣角動量的貢獻是一樣;研究和Madden and Speth (1995)類似,雖然山脈力矩比較大。兩個研究的差異在於山脈力矩的來源(喜馬拉雅山vs洛磯山脈)和時間尺度(3天vs11天)。
關於大氣角動量的季內變化,Jin and Ghil (1990)提出另一個觀點。根據簡單正壓模式(simple barotropic model),和中緯度傾斜槽線有關的波動和北半球地型的相互作用能夠造成大約40天的週期的時間尺度。(Dickey et al.1991)的觀察證實溫帶大氣角動量的~40天小型變化。
Broadly, high (low) AAM is stronger (weaker) than normal global westerly wind flow, favoring a southward (northward) shifted storm track. Intense (weaker) zonal flows tend to dominate the (continents) oceans during high (low) AAM. Low (high) pressures tend to dominate the subtropics and even midlatitudes during high (low) AAM regimes. High (low) AAM is often characteristic of El-Nino (La-Nina).
廣義上,高(低)大氣角動量是指全球西風流動比正常為強(弱),有利於溫帶氣旋路徑南移(北移)。
在高(低)大氣角動量時,偏強(偏弱)的緯流風傾向盤據於海洋(陸地)。
在高(低)大氣角動量時,低壓(高壓)傾向盤據於副熱帶至中緯度。
在高(低)大氣角動量時,多數出現(反聖嬰現象)的特質。
參考:
https://www.blogger.com/comment.g?blogID=19673832&postID=8004295793085861471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El+Nino+shifts+Earth's+momentum-a020212428
http://ams.allenpress.com/archive/1520-0469/54/11/pdf/i1520-0469-54-11-1445.pdf
[ 本帖最后由 dnt02 于 2009-5-17 02:33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