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欧亚地震带: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岭地震带: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地震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问答部分
Q:地震是什么?
A: 地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地面震动。
Q:震级和能量的关系?pcfantasy
A: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而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所以说,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
Q: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吗?
A:会员『pcfantasy』之前提问说“震级和能量的关系”,的确,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但是震级越大,破坏力却不一定越大。因为如果有一次地震震级很大,震源深度却很深(震源深度可见下面“如何用震源深度区分地震”一问),那么造成的破坏力却并不一定大。而如果一次地震震级大,而且是浅源地震或,那么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了更加直观的描述破坏的程度,就发明了一样东西,这就要引申到一个新的概念“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层构造等。
Q:哪里会发生地震?
A:通常在地震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里通常处于板块之间,一旦产生摩擦碰撞就有可能发生地震。可见上方科学名词解释『地震带』。在『地震带』解释的第二章附图即是1963年-1998年的过往发生地震的情况。
Q: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A:地震通常是由于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成为地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
Q:不是地震带的地方就不会发生地震吗?
A:严格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但是不处于地震带的地方,地质较为稳定,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发生也是小震级的地震,通常几乎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Q:如何用震源深度区分地震?
A: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中源地震的发震频率较低,占地震总数的23.5%,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12%。绝大多数中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分布在岛弧的里侧和海岸山脉一带。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害。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目前为止,目前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里。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